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乡情结
人在年少的时候,总想着要冲出去,到远方,到未知的地方。好像离开了这块土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才算独立,才算有出息。至于外面混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然后呢,到了老年,便思乡之情浓郁,想着落叶归根回归桑梓。因此,晚年的于右任遥望大陆写下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我有一同事,说是同事,其实我上班的时候,人家已经离开了。他是我工作岗位上的前任前任前前任,虽然不曾一起共事,但是知道的。这位前辈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写的一手好文章。海南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工作停薪留职,去了海口,在海南科技日报任总编。据说后来发展的很好,妻子做着什么生意,有房有车事业稳定。可是,大概零几年,忽然思乡心切,强烈要求回巴彦淖尔。因为妻子的事业做的很好,不肯回来,便拖了下来。但终日闷闷不乐,到后来发展成抑郁症。妻子没办法,只好回家乡买了楼房,他自己一个人回来住。回到这里后,每天去公园下下棋,和以前的老同事老街坊吃吃饭,聊聊天,也写点东西,很逍遥,抑郁症也好了。后来患了癌症,听说走的时候,最欣慰的事是最后回到了家乡。
我的两姨姐姐,去了上海多年,兄弟姊妹们也都跟着去了,生意做的顺风顺水,很是富足。但这里的房子一直没卖,后来又回来买了楼房。问起,说是将来会回来养老,现在早做打算。
也见过不少南方来这里创业的商人,搞装璜的,开鞋店的。聊起来,都是说挣了钱会回老家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家乡情结。那些年轻的人,出去的早,或许已经习惯了在外的生活。可是,谁知道在人生的某一天会不会忽然思念起家乡了呢?而那些岁数大点的人,出去了,到了晚年便会萌生归意。
二十来岁的时候,整天想着要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想象着所有的开始——美妙的相遇,广阔的前景,以及种种可能。身边好多同龄女孩儿,无一不是这样。因为各种原因,终没有成行。于是,无论生活多么舒适,心里总是有一个结在那里。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人生有了变故,终于下了决心离开,走向心中的远方。
很新鲜,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想着以后就离开那个小地方,要在这个大城市生活下去了,便有一种十年苦读,一朝金榜的成就感。事实是,根本还没等到老就开始思念家乡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亲人,家乡的饮食,家乡的民风……一切都强烈挤占着你的心,甚至觉得能痛痛快快地说一口家乡话都是享受。于是,没做多少思考,踏上了回乡的路。或许因为出去只是为了一个梦,并不存在着谋生的缘故,所以走的决绝,回的也决绝。不是这个城市不好,而是很好,很繁华,有很多机会,可是,当你走在街头的时候,没有归属感。这是别人的城市,是那些从小生长在这里的人的城市,是这里的方言便是他们土语的人的城市。而我,我要回到我的城市,那里有我熟悉的一切,亲人、同学、朋友、儿时的伙伴,以及习惯了的饮食。走在大街上,我们听到的、说着的是我们自己的语言。这片土地属于我,我属于这片土地——对于家乡,只有离开的时候,才能知道你有多爱,多眷恋……
现在去呼和浩特、或者北京出差,遇到那里的同学、朋友,会说,你不如调到这里吧,这里更有发展。我笑而不语——不是没有可能调去,只是不想离开。
前段时间参加市里一个座谈会,似乎是中央电视台9套,打算来巴彦淖尔拍摄一个宣传巴彦淖尔的纪录片。邀请了几个当地文化界的专家,介绍巴彦淖尔的文化、民俗。
那个剧组的导演,说到巴彦淖尔,以一种非常居高临下的口吻,表达了对这个不知名的小地方的怜悯。说他就没听说过这里,如果再不挖掘文化,做好宣传,谁会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啊!
我听着非常不舒服,抢先发言道,不是这里名气小,是你知道的太少。河套地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引水灌区,有"塞上粮仓"的美誉。这里有黄河,有阴山,有苍茫的乌兰布和沙漠,有广阔的乌拉特的草原,有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的乌梁素海,有……
或许出去的人,对家乡只是思念,但留下的人,却是一种爱,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深切的爱。
总局科技文化处 余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