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感动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驾车行驶在永济干渠的大堤上,平坦的柏油马路,入眼的水面微波荡漾,带给两岸盎然生机:天桥、楼堂、栅格各种建筑错落雅致,垂柳娇杨翘首弄姿,鲜花、草坪、绿地,一排排防护林、景观林郁郁葱葱,好一处美不胜收的永济湿地胜景。
不知道谁还记得十五年前永济干渠是什么样子?
谁还记得雨季过后,永济大堤上一处处积水和泥泞,还有被暴雨冲刷过大堤上面的千疮百孔。
谁还记得曾经的土床渠道两侧旱台上,一颗颗嶙峋的老柳树,还诉说着干渠老前辈们,淌血流汗的老故事,两岸工程保护地里还有他们辛勤的耕耘。
谁还记得第一期永济干渠整治工程施工后,工程保护地里丘壑不平,随处可见的枳机丛和红柳林,还有那随风入口的白碱土咸涩的味道和一阵阵的牙碜。
谁还记得那一年光肩星天牛袭击过后,光秃秃的干渠上留下的一个个老树墩……
就是那一年,永济养护公司成立了。那一年没水、没电,缺人、缺钱。包括行政人员总共10人的养护队伍,不光承担着养护公司基地的建设,还负责永济干渠49.4公里的桥闸清障、雨淋沟回填、防护林的植造、幼林农田灌溉、国管水利工程看护和部分工程保护地开垦耕作等等的工作。一把遮阳伞下,课桌大的阴凉是他们仅有的能够休憩的地方,吃着自家带的干粮,喝着温热的阴阳水,夹带着嘴里的牙碜,一顿午餐就这样解决了。那年他们正值壮年,青春还在,他们意志坚定、爱岗敬业。养护工作尽管忙,但充实,尽管累,但快乐,尽管苦,他们苦中有乐。
因为工作调整我来到养护公司。从此,这个队伍里也有了我的身影。养护工作没有营造一处景观的绚丽,也没有改造一条干渠的大手笔,重复着只是种树、护林、浇水、换混凝土板、填雨淋沟,顺带扒柴草、清理垃圾这样一些工作。给林地换土、挖石头、捡砖头,填沟平壑、垦荒种地、开坑植树,年复一年。职工有调走的,也有调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我与他们一起,改造着并且守护着永济干渠。时间在变化,小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他们的两鬓多了一些白发,脸上也填了一些年轮。岁月在变,不变的是永济干渠衬砌渠道,历经十几年侵蚀,却依然还坚固平整的衬砌护坡,还有水利职工无悔奉献的优良传统。
春节刚过,离行水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干渠红日交接的地平线上,他们扛着铁锹、铁镐,坐着颠簸的四轮车。护河大堤衬的砌板上,这些结实有力的汉子,用粗糙的双手修葺着大堤上一处处不平。二十余天的春季衬砌板维修工作刚刚结束,他们又在大堤两岸架起了水泵。从永济干渠口部,全长10公里多的渠道两侧,一轮水浇下来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寒暑交替,皮肤被晒的黑里透亮。因为收放泵的磕碰,小康两条小腿上遍布硬币大小的血痂。除草组的小崔和小王周末的时候,把丈夫拉来一起清除渠堤上的杂草和捡拾垃圾。浇水组的李大哥57岁,因为骨折两条腿上都打着钢卡,可毅然坚守岗位,看护发电机折叠水管,抢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经理老郭,段里段外事无巨细,却因为工作忙忽视了家务,嫂子每每提起都会抱怨几句,可当他投身工作的时候,又一如既往的给予支持。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小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永济干渠所养护公司的职工。他们组成一支平均年龄50多岁,奋斗在第一线的水利工程养护队伍。
他们是开拓者,他们开垦着我们永济干渠的明天;他们是建设者,他们砌筑着我们水利人灵魂的长城。我为工作在他们身边而骄傲,我为他们与我一起工作而感动。他们是水利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颗颗坚固的螺丝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属于水利人的“总干精神”。
永济管理局 白昕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