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缠金渠的传说
来源: 时间:2017/11/15 点击: 【字体:
五排干讲“永济好故事”作品选(一)

缠金渠的传说
 
(根据民间故事整理)
作者:五排干沟管理所  闫有让
   
  临河曾叫“缠金地”,永济渠曾叫“缠金渠”。缠金地和缠金渠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在人们世代相传中有许多故事已经被遗忘,但传说中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话说自大禹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黄河之水畅通无阻,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而“河南地”虽水患己消,却人祸不断,自秦汉以来战争不息,几经兴废,使朔方郡百姓苦不堪言,天庭悲天悯人降旨将金蟾与河神河伯的女儿葭河,伏于此地。一则惩戒;二则感化后造福河套。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为了爱情他们不顾天条戒律。天庭为惩戒二人,下旨用九根绳索将金蟾绑伏,隐蔽于朔方郡泥穴中,潮湿石下。葭河为救金蟾,求得一法,用泪可化断九根绳索,而她也会耗尽元气,油尽灯枯。葭河用了上千年时间,化断九根绳索,而自己也魂飞魄散。金蟾获救后,得知葭河已耗尽元气,魂飞魄散。他怒气冲天,四处危害人间。

  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来到朔方郡看到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决定要降服他,在打斗的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相传葭河日夜哭泣近千年,人们称这条河为“呜葭河”,后称“乌加河”(1850年断流)。金蟾断其一脚地方被后人开成渠叫“缠金渠”,绑伏金蟾的九根绳索,化成九条河,分别为乌拉河、杨家河、丰济、义和、沙河、通济、长济、黄济、塔布,加缠金渠称后套十大干渠。

  民间相传,有人曾在临河北境掘地取水,井掘三尺深浅时,见一只斗大的蟾从井口跳出。巨蟾通体金碧,双目迸放金光,发出洪钟鼓噪之声,而后一跃窜入芦苇丛中。片刻,井口喷涌出清亮的泉水,成为一眼汩汩流淌、取之不尽的甘泉。农人用泉水溉田,庄稼连年丰收。方圆百里的人闻讯,纷纷前来定居、垦殖,此地名声大噪。后人因民间传说,遂取“金蟾出世,碧水不竭”之意,将此地命为“蟾金地”。后又将“蟾金”引申为“缠金”和“金碧缠绕,长流不息”之意。随着河套的大规模开发,临河北境之“缠金地”誉满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明清之际,世称“缠金地”。

  道光初年,在河套地区开设永盛兴、锦和永两商号的旅蒙商甄玉、魏羊与达拉特旗“郡王交善”,他们资助郡王打官司争夺有争议的王位并取得胜利。郡王承袭王位后,为了酬谢资助之功,特准许甄、魏二人在河套西部缠金地开垦耕地。甄玉、魏羊得到此特权后,共同集资招雇流民,于道光五年(1825年)在缠金地刚目河两边黄河湾上直接开挖了一道长50里,口宽1丈的引水干渠,这即是号称民国以来“后套九大干渠中之最先之一渠”的“缠金渠”。渠成放水之时,人们奔走相告赶来观看,见从新渠口奔腾而出的河水流入笔直的渠道,金碧辉煌,不禁欢呼雀跃。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清廷下特旨开放缠金地,至咸丰年间有48家地商来临河开垦种地。由于水源不足,甄、魏二人出面,联合聚源长、崇发公、景太德、祥太裕等商号,集资扩挖缠金渠。

  现永济渠灌域(缠金渠)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土地面积2520平方公里(275.万亩)。由永济干渠、合济分干渠、南边分干渠、北边分干渠、永刚分干渠、永兰分干渠、新华分干渠、西乐分干渠、正稍分干渠、大退水分干渠以及四排干沟,五排干沟组成。全灌域设计灌溉面积203.71万亩,2000年灌溉面积195万亩。灌域主要担负临河市各乡镇、临河农场、狼山农场、份子地农场、五原县和乌拉特中旗部分土地的灌排水任务,年平均引水为8亿多立方米。对支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