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站的春天
在巴彦淖尔市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星点点散落着一个个水文站,如今的水文站站房崭新,院落绿树成荫,工作中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水文职工的工作效率。
老水文人感慨万千,想想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与现在水文人的工作环境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过去有句顺口溜说得好,“远看像逃难的,近看是水文站的”,水文工作环境向来以“艰苦”二字著称。曾经水文人必备的三大件:算盘、铅笔、记录纸。测流时的测船是木质的,许多断面的测船在测流前得先把船中的渗水清理完。好多测验断面距工作生活区较远,每一次测流都要走很远的路,风雨天的测验,辛苦就更可想而知。泥沙测验在所有的水文测验中,应该是最繁复的,当时的烘箱都是火烘箱,烘纸的时候都非常小心,严格控制火的温度,温度低达不到滤纸含水量的要求,温度高滤纸就全烘焦了。虽然设备简陋,但测验项目一点不少:水位、流量、水温、泥沙、降水等一应俱全。工作条件可以艰苦,但对待工作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尤其是到偏僻的地区驻站监测,每一次的抢测洪水,每一次的冒险前行,条条河流足以鉴证,水涨水落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交通与通讯也是最限制水文站职工活动的两大制约。通讯全靠手摇磁石电话机,当时的通讯资源有限,一般情况下个人非工作需要不允许使用手摇磁石电话机,后来有了电台,通讯受到极在地限制。交通状况非今日可比,近一些的测站一般回城当日可回,远些的就要在旗县中转了。更偏远的测站,可能连机动车都进不去,需要步行才能进去,一些山旱牧区测站得顺着河床徙步往里走很久很久。
生活方面与现在相比,更是“翻天覆地”。那时水文测站工作和生活用电无法保障,停电时如果水调动闸,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上闸房去摇闸门。一个宿舍两晚才能分配到一根蜡烛。5月份还在吃前一年的土豆,至多可以吃到新的韭菜,一日三餐,大多是豆腐、土豆、大白菜、粉条。厨房的门前并排摆着几口大水缸,里面放着总干渠里挑来的水,一至二天沉淀后,工作人员就吃这缸里的水。而总干渠里经常漂浮着死猪死羊甚至溺水而亡人……。住的一般是四至六人的集体宿舍。睡觉时需要挂蚊帐,因为蛀虫太多。生活中最热闹的事,应该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那时电视是个稀罕物,一到晚上全聚在一起看电视,不只是测站的工作人员,还有家属,更多的是附近村里来的男女老幼,热闹自不必说,心里虽苦尤甜……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几年间,水文事业和水文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水资源信息自动采集系统、水情数据采集传输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雷达水位计、自记雨量计、蒸发雨量自动测报系统、水情交换系统、水雨情查询系统等正常投入运行,高科技装备代替了原始工具,大大减小了监测误差,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随时掌握各站适时的雨量、水位信息,水资源监测数据越来越丰富、详实,提供的水文技术成果将越来越可靠,政府决策也越来越科学。
同时,随着水文雨量站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危旧站房的新建、改造,水文站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崭新的房子,里面有现代化的厨房,抽油烟机、冰箱、电磁炉一应俱全,还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喝上了健康的饮用水等,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交通也更加便利,手机通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把过去的岁月认真梳理、把真实的现在仔细珍藏,展望美好的明天,水文人的春天就应该是万紫千红、春光无限……
水文局 袁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