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人的坚守与情怀
28年前,我怀揣着梦想,踏上水文之路。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从基层到机关,从一名测流工到环节干部,水文人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影响着我、感动着我,总有一种愿望和冲动,想把水文人的故事告诉大家,为水文人点赞!
在小佘太绵延层叠的老爷山下,蜿蜒曲折的乌苏图勒河旁,座落着一幢黄色二层小楼,这就是2013年新建的广生隆水文站。
然而,1977年建站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30多平米的汛房,一盘炕,一口锅,没水没电,交通不便,吃住条件异常艰苦。站长高永在和王文亮、张少荣,从参加工作那天就在一起,一呆就是38年。
当年,三个人都不会做饭,想吃烙饼时,只能用手,把面拍成厚厚的一个饼,围着锅,边烙边吃,他们戏称为“烧剥皮”;想吃面时,就把面疙瘩用手,一条一条往锅里揪,粗细不匀,他们戏称为 “活捉鱼”。他们三人,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相依相伴,互尊互助,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水文事业。
2011年6月12日晚,增隆昌水库上游发生了大洪水。那天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站长高永在,凭着水文人的直觉,感觉到洪水就要来了,高永在召唤一声站内其他两位同事,急急忙忙冲出汛房、冲向测洪断面。此时,惊雷在耳边炸响,闪电从头顶划过,雨下的似乎更大了。就在三人到达断面的片刻功夫,汹涌的洪水,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怒吼着、咆哮着,发出阵阵令人恐怖的撞击声,无情地摧毁阻碍它前进的一切,汛房、测洪缆道,被肆虐的洪水吞噬了。在测验设施、汛房荡然无存的情况下,高永在冒着随时可能被洪水吞噬的危险,艰难的爬上浮标投放台,用棉花团,蘸柴油投放人工浮标。因雨势越来越强,棉花团遇水就灭,无法抢测洪峰,高永在又用棉花团、包裹卫生球、蘸柴油的办法,一次次投放浮标。雨还在下,洪水还在不断上涨,浮标投放台,左右摇晃,随时有倾倒的危险,王文亮看到这种情景,向他大喊:“高永在,快下来哇,不要再投了,你不要命了”,可他就像没有听到一样,仍然一次又一次、爬上爬下投放浮标。张少荣、王文亮,在110米长的上、下断面之间,来回奔跑,抢抓人工浮标,直到凌晨5时许,肆虐的洪水才渐渐平息下来。这次,抢测不同量级洪峰9次,完整的记录了洪水过程,最大洪峰流量达300秒立米,为五十年一遇。
事后,高永在回想起当时抢测洪水的场景还心有余悸。老水文曾经有一句话:“宁丢一条命,不丢一次峰”。因为缺测一次洪峰,可能会给水文资料的延续留下永远的遗憾。正是这种老水文精神,激励着他们一次次挑战危险,战胜洪魔。灌区行水期,测站根本离不开人,职工一个多月回不了家是平常事。东土城水文站副站长于艳萍,姑娘的时候就到测站工作,成家后也经常顾不了家。这么多年,于艳萍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在孩子不满一岁时,就交给奶奶照看了。下站时间长了,回到家中,儿子总是分不清妈妈和奶奶......每次下站时,母子俩难舍难分,她常常含着泪,狠心掰开儿子的手,儿子嚎啕大哭,她只能心里流泪。
一位女同志,基层18年,经历了太多的辛酸,但她无怨无悔。
水文人的坚守是一种责任,水文人的浪漫也是一种情怀。
水文资料整编,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工作,但单调枯燥。站网科副科长王飞,是自治区每年点名的整编骨干,有时一走就是一两个月,他的妻子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家庭重担,非常辛苦。
2013年3月,他在呼市参加全区水文资料整编,40多天没有回家,为了得到妻子的谅解和欢心,妻子34岁生日那天,他做出了一个奢侈的决定,瞒着妻子花了450元钱,委托礼仪公司,订了34朵玫瑰,要送给妻子一个惊喜!生日那天,妻子下班回到家,突然门铃响了,妻子以为是王飞赶回来了,欣喜的赶忙去开门,眼前却是一大捧盛开的玫瑰。藏在花丛中的贺卡写到:玲,你辛苦了,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不能赶回来为你祝福,送上34朵玫瑰,代表我34个吻,祝你生日快乐!
妻子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她电话中对王飞说:你心里有我就行了,花那么多钱买玫瑰,太浪费了!
这就是老中青三代水文人真实的故事,故事虽然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我深深感到,正是像他们一样,许许多多的水文一线职工,用平凡和坚守,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别样的美丽人生。
珍藏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满怀豪情!
水文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