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水文改革发展同行
我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1988年有幸成为一名水文工作者,从此开始了我的水文生涯。屈指算算在水文行业工作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我感受到了水文的巨大变化。
刚工作时,很多同学、朋友问我,水文是做什么的? 很惭愧,当时的我真的无法全面准确的描述出来。而今,我对水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水文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地观测、统计、研究水的特征及规律的工作,包括:水位、水量、流速、含沙量、水资源分布、水环境监测及水文勘测。通过长期的监控和记录,对水的历史运行数据,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形成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防汛减灾提供信息支持。
刚步入水文时,展现在眼前的是空寂的群山环抱下的低矮的水文站房、斑驳的铅鱼、陈旧的水尺和憨厚朴实的水文同行。行人罕至的河边小站,留下了常年与青山绿水为伴、与寂寞孤独相随的水文人,背上青春的行囊,享受苦涩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水文情怀。水文人驻足河边,用奉献书写热爱,用付出诠释价值,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了儿女的多彩童年-(测流的手摇水文缆道),唯一不动摇的是他们对水文事业的挚热情怀。
多少个寒来暑往,水文人行走在家与河之间,水位观测、测洪报汛记录是最好的见证;多少个暴雨肆虐、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们和爱人离开恐慌的孩子,坚守在测洪第一线,用生命的名义担当起防汛的“耳目”和“参谋”。水文人用一生的痴情守护着洪沟,带给人民一片安宁。岁月沧桑了他们的容颜,他们也在人们的心中刻下了对水文事业奉献与坚守的丰碑。
走进水文,融入我的同行,耳濡目染,水文人对工作的痴情触动着我,水文前辈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更深深的激励着我。为了水文事业美好的明天,领导殚精竭虑,职工兢兢业业,干群合力共谱人人和谐、人水和谐的水文新篇章。我欣赏“人恒自助、然后天助之”的人生,欣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大气。
七十年代,基层水文测站雨量以人工观测记载为主,八十年代全站雨量观测配备了虹吸式自计雨量计。进入二十一世纪全部雨量站实现了资料采集记录自动化;测流的手摇水文缆道,正在逐步改造成电动缆道测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测深、测速历时,提高了资料成果质量。地形、水准测量实现了从水准仪、经纬仪到全站仪、GPS、RTK的新飞跃。
七十年代,用算盘进行水文资料整编,八十年代,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水文资料整编,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月的整编汇总工作,它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尤其年底在站整编期间,老水文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资料整编年上,有时一张年汇总表反复计算、校核好几遍,因为一两处小的更改,影响了报表的质量,结果一切又从头再来。由于本人字迹潦草,因而没有品尝到该项工作的艰辛,这也算得上是一幸。九十年代所有水文资料逐步实行了电算化,大大提高了水文资料成果质量。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水文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明确和投入力度的增加,大力推广应用了新仪器、新技术,提高了资料采集的能力与自动化水平,切实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确保了资料精度,增加了成果的技术含量。目前,所有水文资料从计算到成果均实现了电算化,数据接收、传输逐渐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发生了从算盘、计算尺到计算器、计算机的新飞跃。
我们水文人凭着一腔热血,凭着超凡的胆识,凭着坚定的意志,凭着务实的态度,挺起发展的脊梁! 历史已经深刻证明: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发展,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才会有出路。方向明确,思想正确,路子才会越走越顺畅。相信我们水文人将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水文事业的明天必然更加辉煌!
水文局 孙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