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枸杞红了
来源: 时间:2015/07/30 点击: 【字体:
枸杞红了
 
  盛夏时节,进入枸杞成熟的季节。红红的枸杞,惹得人人爱。说起枸杞,我有份特殊的情感。
 
  那是我家生活最拮据的年代,家里孩子多,兄妹几个相继考上学校,沉重的学费负担,光凭父亲微薄的工资是不够的。母亲坚持用她农村妇女的那份吃苦耐劳的劲儿,在父亲工作单位附近承包下几十亩地,与父亲并肩挑起了这个家。
 
  每到暑假、五一、国庆假期,别人都会到各地旅游、休闲,对于我们兄妹来说便是农忙假。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外,我和姐姐们去摘枸杞挣些钱,一方面贴补家用,一方面也给自己想办法挣些学费。
 
  1993年,在解放闸灌域最北端的大发公管理所,种植起“百亩”枸杞苗,父亲说当年就能挂果,但果实稀少。第二年,枸杞大面积成熟了。
 
  记得第一次摘枸杞的时候,母亲用废旧的油漆筒,给我们做了摘枸杞的工具。把油漆筒的盖取下,在筒的上端左右两侧各钻一个眼儿,用布条拴在窟窿眼儿里,截取合适的长度挂在胸前。“妈,这不是要饭的家具吗?”我不情愿的说着,同时做出讨吃要饭的架式,妈妈扑哧笑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与居住在这里较长时间的三嫂相约,提着篮子,围着围巾,戴上草帽,挂上油漆筒,全副武装,来到“百亩”枸杞园。远远瞭去,红红的枸杞一串串的挂在枝头。三嫂说:这里以前是一片盐碱地,种啥都不捉苗,在“上头”发展综合经营的号召下,管理所领导引进了枸杞苗。这一片共四荡子地,加上后来开垦出来的,有九十多亩地,号称‘百亩’枸杞园”。三嫂也是随夫来到这里的“水嫂”。身材高大,面容较黑,但特别能吃苦。等不上三嫂介绍完,我就早已下地摘起枸杞。一进地我们就谁也看不到谁,一人多高的枸杞树,一人守一株,眼睛盯着枝头那一颗颗诱人的枸杞,一颗、两颗、三颗……。突然,不由得发出“哎呦”一声,我的手指感觉到钻心的痛,定神一看,好多的刺,被枝头上尖尖的白色的刺扎出了血印。姐姐们连忙跑过来问我:“扎的深不深”?三嫂却很淡定的说“没事儿,一会就好了。不要着急,摘枸杞也有技巧。选一株修剪比较好的枸杞树,上面的枝条是一串一串的,把它拿在手中,几个指头顺着向下拔,枸杞就揽入手掌中。”我们按照三嫂教的办法,速度提高了很多。
 
  太阳越来越高,天气越来越热,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流了下来,看看自己还没摘满一筒,干渴和饥饿随之而来,我不停的嘴里嘟囔着:“回哇……”姐姐拿出水和干粮,让我坐在地堰上吃起来,并嘱咐我:“这么大人了,能不能吃点苦!”我木朽木朽的坐在那儿,她们说着。只三嫂说:“干这个营生,全凭拿时间缠。去年河东有个媳妇,手快,早上来的早,中午不回家,一天能挣三四十块嘞……”。着能挣这么多,浑身又来劲了,赶紧动手摘枸杞,心里盘算着今天能挣多少钱?到了中午一点左右,在母亲的吆喝下,我们必须回家吃饭。于是,我们拎着篮子,将摘下的枸杞拿到承包人那里过称。二十一斤八两,摘一斤三毛钱。敦实的承包人按二十二斤算了,现款结算了六块六毛钱。拿着用汗水挣来的钱,姐妹三个你数一遍,我数一遍。
 
  那个假期,姐妹几个天天摘枸杞,经过一段时间熟练后,从一天几元钱、十几元钱挣到三四十元,也成了“快手”。妈妈用我们挣来的钱为家里添置了一件电器——电饭锅。尝到挣钱的喜悦后,每逢假期农忙完,我们都会去摘枸杞,一直持续到1998年我上班那一年。
 
  有过苦才会尝到生活的甜,有过摘枸杞的经历,对枸杞才有了这么深的情感,曾经的百亩枸杞园现已改造成百亩良田,但那段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份收获。
 
 
河灌总局组织人事处   张小红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