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灌域推广“膜上灌” 寻求节水增效新路 经过近三年的成功探索,乌拉特管理局大力宣传动员和引导灌域群众,积极推广葵花“膜上灌”用水新措施,在保苗、保墒、节水、增效、防虫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深为灌域群众认可。在2008年、2009年零星实施的基础上,今年大面积实施,全灌域超过了24万亩,走出了节水增效的新路子。 乌拉特管理局 刘俊珍 张星
乌拉特灌域地处灌区下游,土地盐碱化相对严重,种植结构也相对单一,各种葵花是主要种植作物之一,所占面积最大。而近年随着籽种涨价等成本的增加,土质不好致使出苗不全和虫害严重,导致补种、毁种频繁,大量增加了人力物力等种植成本。在灌域群众试点的同时,针对盐碱化土地大量春灌和浇热水,用水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针对水资源紧缺、灌域下游引水相对困难,如何促进节水增效的问题,该局跟踪了解、观察、总结,今年在春灌开始即大力宣传,使葵花的“膜上灌”形成了规模。其好处主要:一是节水保墒。种植葵花的土地覆膜后灌溉一水,使膜内能够保持长时间湿润,即使行道土壤干燥,膜内也能始终保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而且能保持膜内墒情一致;二是保苗。由于墒情好,膜内温度高,更适宜于葵花发芽、生长,过去覆膜不浇水葵花发芽率一般在50-80%,而“膜上灌”后发芽率基本能达到100%,常规的LD5009、SH909等品种,每亩的籽种都需170-190元,保苗降低成本的效果也很明显,且对种植晚、生长期短的葵花来说,由于墒好太阳照射后膜内温度高,生长更快,对早成熟、子粒饱满和增产都有直接影响;三是防虫。覆膜浇水后膜土贴为一体,里面保持一段时间没有空间和空隙,膜内的高温使地老虎等害虫绝大部分被焐死、蒸死,防虫害也有利于促进增产增收。
为了支持和推广这一用水新措施,管理局统筹安排、科学调度,立足于早,早宣传、早开口、早加水,为大面积的“膜上灌”预留用水时间和水量。今年提前2天春灌,4月11日即放水解决上年的8.68万亩预留干地等,到月底全部完成,从5月1日至20日集中解决“膜上灌”葵花地和小麦头水。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