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土保持部门参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学术研讨会及其考察活动 5月28日到6月6日,内蒙古水土保持学会主办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区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集论文82篇,评选出优秀论文25篇予以奖励。我市母吉君等三人获得优秀论文奖,收集的论文不久将正式出版。
会后,学会组织部分代表到水利部2000年第一批命名的科技示范园区-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进行了考察。科技园位于江西省德安县燕沟小流域,隶属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科技园从1999年开始动工,通过10年的建设,现已具备相当规模,建成气象观测站1座,径流观测小区21个,其中:人工模拟降雨径流小区3个、土壤渗漏小区3个、地表径流观测小区15个(其中5个为梯田区组)。重点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控制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涉及国家、长江委、省科委及水利厅的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利用土壤渗漏装置(lysimeter)开展研究在我国大陆尚属首次,其建设规模亦为世所仅见。建成了100余亩的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种苗基地和绿化苗木基地,并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坡地农业开发水土保持技术、农路植草技术、山边沟灌排与坡地农业机械化施工、集水区经营管理、生态自然修复等一系列科研试验研究工作。该科技园的建设得到了水利部、国务院台办和省委、省政府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21日,水利部陈雷部长视察了园区,对科技园取得的成效表示祝贺,并归结为模式好、机制好、成果好、队伍好、研究的内容好、思路好的“六个好”。
本次考察的目的就是针对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家水利部命名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这个问题而特意安排的,通过考察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后来居上打造具有内蒙古各自特色的园区。
巴市要立足防风固沙问题,以风蚀监测为主,建立自动气象站、风沙观测场,研究风沙防治机理,在乌兰布和沙漠建立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园,发展沙产业,这将是“十二五”期间,巴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保站供稿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