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退休老领导谈总排干之二—河套灌区排水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时间:2009/10/15 点击: 【字体:

河套灌区排水的实践与思考

  河套灌区排水原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河套灌区的“五•七”规划,在规划中对河套灌区的灌、排系统做了框架式的规划。后在1958年对总排干沟又提出了修改意见,由原来利用乌加河西起太阳庙海子改为西起邬三圪坦,东至乌梁素海西侧折向南绕过铁路经总干渠扬水入黄河。施工设计时内蒙古水利设计院改为西起杭锦后旗袁家坑东至乌拉特前旗红圪卜扬水站入乌梁素海,全长201.6公里,其中利用乌加河104.2公里,新开段及截弯97.4公里,为总排干沟的主干段。再经乌梁素海大退水入黄河(50公里)。控制面积为964万亩,主要功能是排出河套灌区的灌溉余水、地下水和狼山洪水。设计标准按近期流量为20立米/秒。1963年进行了施工定线测量。1964年—1965年结合丰济、义和干渠过乌北进行了开挖和下游二驴湾的截湾。完成土方749万立米,投资567万元。同义隆以下1964年通水,同时拆除陈广汉、同义隆、六分桥、王洋河头原乌加河上的四座草闸。1975年第二次开工,对总排干沟按30立米/秒进行拓宽,开工长度为200公里。在红圪卜建起了30立米/秒的扬水站和100立米/秒的自流闸作总排干沟入乌梁素海的出口,本次投资693.69万元。此仍为浅沟,水下部分未挖到设计深度。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总排干沟进行了第三次开挖,本次开挖分为三个标段。在总排干沟开挖前,新建了红圪卜扬水站,其设计排量为100立米/秒,由内蒙古黄河工程局施工,1992年完工。完成土方40万立米,石头2000立米,混凝土1200立米,金属安装365吨,房建2269平米。旧站改造为备用站由水利部十三工程局施工,完成土方8万立米,石头2050立米,混凝土2700立米,改造机泵六台,红圪卜扬水站本次投资3220.45万元,为第一标段。第二标段为总排干沟的主干段,为国际招标,中国水电十三局和内蒙古黄河工程局联合体中标施做,由红圪卜扬水站向西沿总排干沟168.653公里,土方1789.05万立米,建筑物129座,投资7975.75万元,于1994年12月完工。总排干沟上游31.8公里为第三标段,由内蒙黄河工程局和巴盟水工队中标施工,于1997年7月完成,完成土方169万立米,石方9807.7立米,各类建筑物30座,安长壕防塌5.412公里,投资2270万元。至此总排干沟历经三十多年,三次开挖,按原设计和1963年测定的线路,从杭锦后旗张大旗圪坦至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边的红圪卜扬水站,全程203.283公里全部完工,总排干沟实现了低水位运行。先后共完成土方3685.05万立米,投资1.5亿元。

  在总排干沟工程开挖的同时,12条干沟和62条分干沟也相继开挖,至1997年开挖长度为508.5公里和1023.3公里,完成土方近1亿立米,防塌25.96公里,投资近2亿元,排水控制面积达700余万亩。

  至此,河套灌区历经三十余年,共完成排水土方1.4亿立米,投资2.5亿元,基本完成了排水骨干工程,基本上达到了保护灌区,控制和改善土地盐碱化的效果,大片耕地由重盐碱地变为轻度盐碱,大面积的轻盐碱地变为良田,特别是总排干沟两侧土地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至今仍有近一半的田间排水沟道未配套,严重影响了排水效益的发挥。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套灌区建立完善了排水系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灌区次生盐碱得到了遏制,土地条件得到了改善,灌区各项事业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从长远看,河套灌区由于引水大于排水,是一个积盐的灌区,次生盐碱化是灌区的最大隐患,如果让盐碱化迟发生或不发生,就必须加强灌区的排水事业,建全排水工程,提高排水工程的管理水平。在河套灌区进行土地改良和中低产田改造也离不开排水,所以排水决定着灌区的生存和发展。从河套灌区历史上看,灌水的历史悠久,但是很少涉足排水,形成了重灌轻排的习惯,这种习惯必须改变,认识排水的重要性,努力完善排水系统工程建设,提高排水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水工程效益;在灌区发展建设上灌水和排水并重,把拦河闸、总干渠、总排干和红圪卜扬水站都视为灌区生存发展的基础。灌水成就了灌区,排水保护了灌区,二者缺一不可。

                             河灌总局原项目办主任  刘  义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