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闸管理局挖掘弘扬杨家河百年建设发展历史文化
杨家河是河套灌区十三大干渠之一。从总干渠第一节制闸上建口引水,尾至乌拉特后旗的乌盖苏木,全长近百公里,灌域涉及杭锦后旗8个镇中的7个镇和乌拉特后旗的巴音镇。共承担灌溉及配水面积65万亩。从民国6年(1917年)开挖至今,已将近100年的闻名的历史。今年,解放闸管理局倡导全局和社会各界从杨家河人工开挖历史、珍贵文物搜集、照片资料访寻、建设发展历程、新兴繁荣灌域、服务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弘扬于社会,开展多角度的载体活动,深入推动“总干”精神和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精神的发扬落实。
杨家河因系杨家父子开挖而得名。杨家原是山西省河曲县城关镇人。清光绪年间,杨家生活十分清苦,杨谦、杨万及满仓、米仓携家眷逃来后套谋生,在五原县给大地主王同春挖渠扛长工,从春来冬归“跑青牛犋”到当渠头管理“青牛犋”,几经转展在临河份子地、永成泰(今磴口县境内)、杭锦后旗二道桥等地居住,以当渠头、磨豆腐、种地、做小生意等维持生计。在给大地主王同春多年当渠工、包渠,在开挖沙河渠时当经理亲自操办,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开渠经验。为求得更大的发迹,遂辗转周旋想办法于民国五年(1916年),经和杭锦旗负责人东官府及天主堂的邓德超神甫、费大德主教反复交涉约一年多后,在受盘剥的情况下签订了在包租地内开渠引水协议。(时乌拉河以东的广大地区为杭锦旗衙署地和天主教堂势力范围。)
民国5年(1916年)秋,杨满仓、杨米仓兄弟邀请东家王同春前来帮助勘定渠线。勘定杨家河不用乌拉河旧口,西南东北方向,尽量利用原五拉河冲开的旧天然河道,大致经甲登巴庙和哈拉沟一分为二,一自澄泥圪卜及三淖河入乌拉河,一自哈拉沟及白柜西入乌加河。于民国6年(1917年)开始,由杨满仓之子杨茂林主持施工,从今杭锦后旗原黄河镇原义祥永东南黄河岸上的毛脑亥口动工开挖渠道。杨家河开挖之初,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期,饥民遍地、饿殍遍野,要求做工养家活口的人到处可见。杨家河开挖之初,民工多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山东等地的穷苦逃荒要饭人。
是年,杨家组织民工自渠口挖至今头道桥附近,约计完成生工20公里。第二年开至哈拉沟即大沙沟口附近。1919年开至二道桥大坝附近,并把沙沟做为天然退水沟渠。民国14年(1925年),开至三道桥附近。民国16年(1927年)冬,挖通蛮会渠梢入乌加河。至民国20年(1931年),已开挖黄羊木头渠、乌兰淖支渠、老谢支渠(现清惠渠)三淖支渠等等支渠共67道,通渠浇水面积发展到了3000余顷。并在开发地上设“牛犋”进行土地管理,每顷地交地租60元或交小麦20石;收水租以丈青为依据,每顷水租10元计。同时实行预交地租和水租押金用以支撑挖渠费用的开支。
杨家河开挖历时14年,挖成干渠长160余里,宽八九丈,深1丈上下,修建大桥5座,桥上可以行人通车,桥下可以行船运输。耗资达70余万银元,虽多为地租、水租支付,但杨家父子为开渠之事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劳,为当时的发展生产、哺育生灵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家河开挖完成后,在河套西部形成了杨家河灌域,有效挡住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原沿渠上下50公里皆是沙埠,灌水之后,以水治沙,出现了一大片绿洲。自此之后,耕者日众,渠地不断扩大,年灌溉耕地面积约5000顷左右,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1939(民国28年),傅作义将军率部进驻河套后,绥远省政府随迁于陕坝,并在三道桥成立了“垦务代营处”,取消了包租、转租和认领蒙地制度,对农民实行领地出售,杨家河的包租地和领地随之收归国有,杨家河也由绥西水利局接管,正式宣布为国有渠道,随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除普遍整修辖区内的渠道之外,新开挖了机缘支渠及一些配套子渠;修建了头闸、二闸、屯垦草闸和大沙沟、小沙沟、三淖尔河、陕坝渠、杨正梢渠、蛮会退水渠等10多座草闸,加高了二道桥以下的干渠渠背,提高了灌溉质量,使杨家河的灌溉面积猛增到了30多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家河迎来了历史的春天。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原盟委、行署、现今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和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历届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几代水利人和科技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持续大规模的进行了灌排配套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壤盐碱化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整个河套灌区的水利建设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52年解放闸建成后,杨家河改由解放闸建口,结束了千百年来自流灌溉的历史,实现了节制引水的新时期。特别是在沐浴河套灌区四个建设发展过程中,杨家河历经裁湾建正、清淤加背、扩建维修、新建节制闸、直口闸、测流量水设施、节水改造工程、桥涵渡槽泵站建设、河套灌区首条干渠水情信息化系统运用等等工程建设,并先后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15年四次分批进行了防渗衬砌,衬砌长度已达41公里,建有各类建筑物100多座,直口渠道121条,植树造林实现了通渠绿化,灌溉及配水面积达到了65万亩,控制面积96.07万亩,排域面积100万亩,最大引水可达54立方米每秒,一般引水在48立方米每秒。虽然处于干旱半干旱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但依靠得天独厚的黄河水滋润灌溉和工程保障建设,灌溉条件得到了一步步飞跃改善,杨家河灌域的引水条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形成了渠沟路林田配套、灌溉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灌溉效益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拉动了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兴灌域。成为了巴彦淖尔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和新型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基地。大大小小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灌排配套、防洪防汛、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抗旱减灾、信息化水情系统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维护灌域和谐稳定、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支撑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等多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观杨家河100年来的发展历史,正是历代前贤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的治水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杨家河灌域这块广袤富庶的肥沃土地和文明繁荣的经济社会。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66年来,几代水利人以“尊重科学、吃苦耐劳、务实奉献、服务社会”的大无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流血流汗,谱写了水利建设事业的灿烂篇章和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回顾历史鉴古察今,展望未来资治当代。水利建设的宏图大业正待今人和后人传承伟业、继续开创。我们坚信,在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和解放闸灌域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和水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配合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以科学严谨的运行制度,尽职尽责的管理服务,饱满旺盛的工作热情,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开创杨家河水利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闸灌域管理局 白剑锋 赵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