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公:河套发展的加速器
“真不简单,全国的地区一级如果都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这是196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三盛公水利枢纽,听到巴彦淖尔市当年征购粮食达到3.9亿斤时所说的话。这句看似简单的感慨,却充分肯定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对于河套地区的重要作用——没有三盛公,就不会有这个祖国边陲的粮油基地。
远眺三盛公,只见万里黄河被拦腰截断,分为两股水流滚滚向前,支流经总干渠输送至河套灌区,润泽这片广袤的大地;主流继续向下游跋涉,滋养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套灌区粮食总产量不足4000万斤,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0.7元,得益于三盛公水利枢纽及灌区灌排系统配套建设,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66.7亿斤、13650元,增长幅度位居全国前列。由此可见,三盛公不仅是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河套灌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河套灌区是中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秦汉,兴于清末,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十大干渠。
1959年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在河套灌区上游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以保证灌溉为主,还兼有保证下游工业用水、防洪、防凌、交通发电旅游及生态补水等综合作用。该工程于1959年6月正式开工,1961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枢纽利用水流运行规律,成功地解决了库区泥沙淤积和渠道泥沙淤积问题,保证了枢纽运行安全正常,渠道畅通无阻。
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结束了河套灌区在黄河上无坝多口引水、进水量不能控制的历史,使河套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一首制自流灌区、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灌溉面积由过去的290万亩增加到900多万亩,控制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截至2015年,三盛公水利枢纽累计为河套灌区引水3021亿立方米。
伴随着农业发展的巨大优势,河套地区水生态产业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也逐步加大。
从2003年开始,河套灌区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充分利用黄河凌汛期、农业灌溉间隙期引水向乌梁素海、牧羊海以及灌区内的其他海子、湖泊、湿地、人工湖实施生态补水,截至2015年,累计补水21.63亿立方米。补水后的水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鱼、鸟的种类增多,留住了生物的多样性,现在拥有芦苇等6科11种湿地水生植物、疣鼻天鹅等38目110科426种湿地野生动物。同时也带动了水产养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依托总干渠取水方便的有利优势,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沿总干渠两岸及包兰铁路沿线种植了1.2万亩竹柳带,对局部小气候改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2013年起,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沿总干渠渠道建设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将总干渠打造成纵览整个巴彦淖尔的黄金旅游水道,可乘船巡游巴彦淖尔,了解水利文化和民族风情,零距离感受河套地区的独特魅力。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不仅为巴彦淖尔境内乃至黄河流域滩涂湿地保护、恢复、利用起到示范作用,还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河套地区防沙固沙、降低黄河汛期水位、防止河滩水土流失、缓解或消除黄河防洪大堤险情、快速恢复黄河湿地功能以及储备水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护黄河流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和祖国北方重要防沙、治沙绿色生态的天然屏障。
万里黄河第一闸,河套源头三盛公。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河套地区古老的引水灌溉方式,更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局办公室 王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