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事 > 灌区要闻 >
一步一重天
来源: 时间:2016/08/03 点击: 【字体:
一步一重天
 
——河套灌区水利工程“成长”记

一步一重天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位于“八百里河套”核心区。全市总土地面积659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3.91公顷,是全国人均占有土地的4.4倍;耕地60万公顷,人均耕地0.35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5倍。
 
  水是农业的命脉,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离不开水利建设。河套灌区的水利建设先后经历了引水、排水、节水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一步一重天。
 
  新中国成立前,河套平原水患频仍,往往是“地随水走,人随地走,民无恒业,人无定居”。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入手,于1959年开工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61年建成投入运行后,结束了黄河无坝多口引水的历史,为灌区引水提供了重要的源头保障。根据灌溉需要,为争取更好的引水条件,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还开挖了全长230千米的总干渠,同时整治了13条干渠、43条分干渠,支、斗、农、毛渠亦作了相应配套,形成了灌区的水脉,保证了灌区生产,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总排干沟规模太小,沟道淤积严重,灌溉退水排泄不畅,灌区出现了大面积盐渍化,资料显示,当时巴彦淖尔570万亩耕地,310万亩不同程度盐碱化,其中50万亩因盐碱化严重而弃耕。
 
  从1975年开始,以开挖总排干为标志,河套灌区拉开了排水系统建设的序幕。灌区15万人民日夜奋战,依靠肩挑手扛,将总排干沟扩建至257千米;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斜式轴流泵站——红圪卜排水站,打通了乌梁素海至黄河的出口;开挖扩建了各级排水沟道,使灌区排水有了出路。20世纪90年代,利用世行贷款6000万美元和地方配套资金,完成了总排干沟再次扩建和总干渠整治以及8个排域315万亩农田配套工程建设。
 
  进入21世纪,黄河水资源日益紧缺,节水势在必行。利用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契机,河套灌区开始大规模建设节水改造工程,至今已累计投资27.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0.5亿元;完成渠道防渗衬砌410千米、渠沟道整治3500千米、骨干建筑物更新改造3495座,灌区骨干渠沟道完好率由44.7%提高到目前的61.3%,骨干建筑物完好率由53%提高到目前的75%,被灌区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目前,灌区已建成完善的灌排配套的七级工程体系,即:总干渠(总排干沟)、干渠(沟)、分干渠(沟)、支渠(沟)、斗渠(沟)、农渠(沟)、毛渠(沟),拥有各类工程建筑物18.35万座,供排水渠(沟)道10.36万条、6.33万千米。
 
  在工程节水上,通过大力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自治区“四个千万亩”、农田水利重点县、末级渠系改造、高效节水、节水增效等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田水利工程条件,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45,年节水3亿立方米。
 
  在管理节水上,完善灌溉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转让,超用加价”和“配水到灌域”“以水定播”“一把锹”浇地等管理措施。同时,积极扶持群管组织建设,建设标准化协会,群管组织管水、配水、节水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在技术节水上,积极探索了滴灌、喷灌、膜下灌溉等节水技术,开展了平地缩块、覆膜栽培、测土施肥等高效节水农艺措施。
 
  在种植结构调整节水上,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区域化种植和集中连片种植,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由过去的60%压缩到目前的40%,亩均用水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667立方米降至目前的550立方米。
 
  通过上述综合节水措施,灌区引黄用水量由20世纪的52亿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47亿立方米左右。
 
  2002年开始,为进一步挖掘灌区管理型节水的潜力,河套灌区分2期开展了10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灌区已建成基础平台、专业应用系统平台、综合决策系统平台三大信息工程板块;完成了信息采集、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农业灌溉、水量调度、水利工程信息管理、水费征收与管理、墒情旱情监测与分析、电子综合运用、地理系统信息应用等各类业务系统的灌区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节水效果明显。
 
  河套灌区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400多个大型灌区的前列,被水利部列为全国20个示范灌区之一,今后灌区将走上更高、更强的发展之路。

总局办公室  李璞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