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辛苦劳作于二黄河畔的总干打药人
从2011年开始至今,总干渠管理局克服了经费紧张、条件简陋、经验不足等种种困难,发动全局男女老少数百名干部职工,风里来,雨里去,短短几年间,在总干局所管辖的近200公里长的二黄河两岸段落内,开垦种植下1万2千多亩、上千万株竹柳林地,在沿河两侧的工程保护用地上,奋力打造起两条森森壮观的绿色长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明显可观。
当总干局在二黄河两岸成功繁育起如此大规模的林地面积之后,浇水、锄草、打药等每一项后续养护任务也随之变得异常艰巨繁重,为此,驻守在二黄河沿线上的各基层管理所、段的干部职工们,几乎常年奋战在各自管辖的竹柳林地中。虽然他们都是些正式的国家干部职工,但他们却不能如一般干部职工那般坐在舒适办公室内去轻松办公,他们每天都需穿着粗布劳动制服,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竹柳林地中,像民工一般去义务干着又紧又累、又脏又苦的重体力活。
由于竹柳属于本地引进的速生快长新品种,枝干上皮嫩汁甜,极易招惹病虫害等,故而对于如此大规模林地的打药除病虫害工作,总干局领导班子成员异常重视,经常开会研究防治方案,多方请教学习相关知识,认真总结成败经验,并在“早、全、细、实”上下大功夫。在具体的农药喷洒工作中,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的管理方式。而且,局领导也经常亲自深入打药一线督促指导工作,加大了农药喷洒工作的管理力度。

起初的打药工作,主要由各所段基层职工们来完成,所段职工按比例对好农药后,背着一个个打药大塑料壶,宛如农民一般,去一点一点地在漫长林地中喷洒遍农药。但这种打药方式仅适应于刚种植成功的低矮林苗,待林苗长大长高之后,这种方式就不太适合有效了,而且,这种打药方式对整天背着药壶打药的职工身体的污染腐蚀也较为严重。于是,总干局又在总局的支持下采购回一台中型打药车辆,以车辆机械的打药方式取代了人工背壶的打药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打药效率,减轻了打药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农药污染程度。在而后,随着林木的逐渐长高长大,总干局又采购回一台大型打药车辆,成立了专门的打药小组,由打药小组成员们开着两台打药车辆,常年奔波在总干渠两岸上,轮番对两岸林地进行农药,控制病虫害。有时,为了更好地治理一些林地虫害,总干局还发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人手拿着一个医用针管,抽上农药,在茂密的竹柳林地中,围绕着每一棵树上的每一个虫眼儿,去一一注射着农药,以便能杀死虫卵。
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至今,打药小组车辆便按照每个所2.5天到3天的时间,去轮番打药控制虫害。其中,大车沿着渠堤集中喷洒农药,小车开进林间小路去深入喷洒农药,以此对各自所分区域进行着不间断、地毯式、无死角的病虫害防治。其中,五六月份主要防治瓢虫和蚜虫,七八月份主要防治天牛和红蜘蛛,九月份以后主要防治浮尘子和天牛。到目前为止,两辆打药车已向林地中喷洒农药七吨多,大小车共出动90多车次,400多人次,使得二黄河两岸的林木病虫害防冶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打药小组成员中,年龄最大的职工已经50多岁了,最小的也已40多岁了,他们顾不上照顾家里的老人、妻儿等,有多少个节假日、公休日,他们都需加班加点地完成着刻不容缓的艰苦打药任务。

农药喷洒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没有真正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苦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中充满了农药味、尘土等,还有机器的轰鸣声,每天衣服都会沾染上不同的污渍,手上脸上也都会沾染上农药、灰尘、污垢等。而且,常常需于高温酷暑中,在蚊虫成群的林地中,闻着刺鼻的农药味去加水灌药,在尘土飞扬的野外去修理车辆、修补堤路等。这些工作都比较繁琐,而且时间性很强,还要随时观察风向,及时与各管理所负责人沟通,以便实施精准的打药工序。
由于今年一、二所渠堤施工,加上林地中常常进行浇水灌溉,林地内雨淋坑、鼠洞等很多,这就使得渠堤和林间小道十分难走,车辆经常深陷于泥泞中无法开出,这就需打药人员双脚站在泥水中用铁锹修补堤路等。有时,等到打药车从泥泞中开出来,打完了药,天已经黑了,马上赶到所里囫囵吃口饭后便倒头大睡,因为第二天还要早早出发去干活。
有的打药人员还患有过敏性鼻炎、头疼、皮肤过敏等病症,但他们还是克服着种种困难去继续坚持着打药,没有谁因为身体不适而耽搁了打药工作。在最热的七、八月份时,戴上防毒面具去打药时,常常捂得人出不上气来,极易造成缺氧现象,而不戴防毒面具打药就更不行了,农药的气味会让人头发晕,眼睛流泪,口腔和鼻子麻木发堵不舒服,无法继续工作。尽管如此,每位打药职工仍然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早出晚归,尽心尽力地完成着颇为辛苦紧张的打药任务。
总干管理局 袁建峰 赵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