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灌总局调集科研精锐开展多泥沙地表水微灌技术攻坚 最近,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科技文化处召集系统科研精锐力量,围绕自治区水利厅提出在河套灌区大面积开展多泥沙河流地表水微灌技术的要求,深入进行课题前期研究和工作部署,至此拉开多泥沙水源微灌这一世界性难题技术攻坚的序幕。 河灌总局科技文化处 侯利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和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引黄自流灌区,多年平均引黄水量49亿m3左右。近年来,随着黄河水资源的日益紧缺,灌区供用水矛盾十分突出,推进农业节水力度,不断调整用水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水资源支撑,不仅对河套灌区,而且对于自治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治区水利厅经过慎重研究,认为应用先进的微灌技术替代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是探索河套灌区农业节水的一条新路子。
微灌,是按照作物需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微灌有地表滴灌、地下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四种类型,具有节水显著,节能省工,对土壤地形适应性强,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的绝对技术优势。但因其投资一般远高于地面灌溉,且灌水器出口很小,易被水中的矿物质堵塞,在多泥沙河流地表水应用方面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除此之外,在河套灌区更存在以下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一是灌区主要依靠引黄客水水源,地下水分布异常复杂,无法满足需水的要求。二是土壤盐碱化严重,微灌不能充分淋洗盐分,可能引起返盐、积盐。三是水面蒸发大,蓄水澄降成本高、效益差。四是灌区没有电力动能,缺乏微灌工程配套条件。五是灌区目前基本处于分户插花种植,严重限制微灌工程的规模化布设。六是大宗农作物属于廉价产品,实行微灌比较效益低。七是水权流转尚未启动,农业水价极低,农民对高投入的微灌承受心理弱。八是缺乏信息化精准控制技术支持。
针对上述情况,河灌总局决定打破单位界限,由科技文化处牵头,调集全系统科研精锐力量联合攻关。首批调集的9名攻关科研人员,既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老专家,也有中年专家,还有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既有水利专业的专家,也有机电、经济和信息化专业的专家。攻坚团队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80%以上。目前,围绕上述八大难题,分水源、水质、经济管理、信息化4个攻坚小组,开始着手收集基础资料,查询技术情报,寻求技术措施,编制技术方案,决心尽快攻克多泥沙河流地表水微灌技术难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