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蒙古北方渠灌区节水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建设(转载中国水利报)
近几年,内蒙古河套灌区巴彦淖尔市城关镇治丰村村民温子林的生活特别舒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光景越过越好了”。
仲夏季节,记者在北方渠灌区节水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区采访,走进温子林新盖的砖瓦房。温子林热情地领记者观他的新家:“我这家里和你们城里的差不多吧?家电、空调就不用说了,要啥有啥。”他指着院子里停着的一辆崭新的轿车说:“这不,小汽车也让儿子给开回来了。你说这光景以前咱敢想吗?”
接着,温子林又把话题转到生产上:“这两年。我们这个示范区推广农田平地缩块为主的田间节水改造技术。过去淌一次水得好几个小时,而且得几个男劳力提闸放水.现在一个妇女就能开闸,半个来小时就淌完了,不仅缩短了灌水时 间,而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能防止土壤盐碱化呢!”
北方渠灌区节水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由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水务局、河套灌区总排干沟管理局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管理处参与。
据课题组组长程满金介绍,临河治丰节水示范园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葵花、瓜菜等经济作物。项目区引水条件较好,地理位置、田块面积、种植结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项目组从六个方面对示范区进行规划设计:一是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管道输水和渠道衬砌节水:二是对示范区内的斗、农渠全部实施防渗衬砌,采用不同的断面结构形式和不同的衬砌材料,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三是对示范区内各级渠道建筑物工程实施配套建设;四是在示范区内全面实施渠、沟、林.、田、的配套建设;五是建设示范区内灌溉量水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六是在示范区内建设一处科研试验基地。
2007年6月,示范园区田间节水改造工程开始建设。为把示范园区建设成灌区田间节水改造工程的典型项目,课题组立意高远。程满金介绍,说:“北方渠灌区节水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田间节水改造技术、渠道高效输配水技术和灌区用水管理技术这三个关键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系列 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和技术集成模式,用来指导我国北方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配套建设,帮助灌区农业在水量控制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服务。”
在进行以渠道衬砌为主的工程节水改造的同时,按照项目确定的综合节水思路,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平地缩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温室大棚滴灌等节水措施和用水管理的试验示范。首先是示范区全部按1亩以内的标准进行平地缩块;其次是发展低压管道节水灌溉;再次是引进滴灌技术,对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进行试验示范;最后是根据课题用水管理技术集成要求,全面建设标准化农民用水户协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利工程群管机制。
打造典型示范要从基础工作开始,科学地实施好每一项内容。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内蒙古河套灌区利用自治区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形成了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单位保证进度和质量、监理单位全程监控、质监部门全程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一是在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及时主动与巴彦淖尔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了工程质量全程监督手续,并在施工过程中主动接受质检站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二是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及水利部有关质量管理的规定要求,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材料,在项目法人和监理人员的监督下现场取样,进行质量检测,经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得用于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严格施工,狠抓质量,确保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努力创建精品工程。三是要求监理人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对预制构件的浇筑、渠道衬砌、建筑物安装等实行旁站监理,严把质量关。同时,根据灌区的地理、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农时对施工的影响,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法。在田间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夏灌前的有利时机,以镇为单位组织示范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突击推进。对土方量大的工程,引导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机械化施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渠道衬砌和建筑物配套建设则充分利用夏灌前和每轮灌溉间隙,集中力量,抢抓进度,确保工程工程和灌溉工作顺利进行。
2008年9月,来自中国灌区协会、中国灌排发展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组对北方渠灌区节水改造集成与示范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对示范区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认为课题实施以来,各参加单位完成示范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并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河套灌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与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和科技支撑,真正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近年,课题组开展了田间节水潍溉技术、地面节水灌溉技术、渠道衬砌新材料及新技术、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末级渠道量水技术等一系列实验工作,均取得可喜成果,基本掌握了几种材料的力学特性、适用范围、施工技术要点及技术经济指标,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程满金告诉记者:“大搞防渗衬砌工程是河套灌区解决引黄灌溉供需矛盾,提高灌区节水的主要措施之一。、而探索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防渗衬砌材料,是加快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实施步伐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渠道衬砌新材料的试验研究方面,主要应用土壤固化剂和膨润土防水毯等防渗材料。这些材料适用于内蒙古季节冻土地区大、中、小型灌区的干、支、斗、农渠渠道衬砌。”
采访中,治丰村村长吕继新告诉记者:“项目实现了渠道衬砌的工程节水、以平地缩块为主的田间节水、以科学种植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为主的农艺节水及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管理节水四大目标。这是个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项目。”
“我叫马虎,过去确实是有些‘马虎’。以前渠系不配套,浇水不及时,加上渠道水流速慢,渗漏严重,村民们经常因为浇水产生纠纷,我也就马马虎虎了。可自从搞了灌区节水改造技术项目后,灌溉和生产条件改善了,灌溉效率提高了,我可一点也不敢‘马虎’了。这要再不认真拾掇自个儿的地,不仅对不起自个儿,更对不起这个项目和项目组的专家。”治丰村五组村民马虎打开棚圈让记者看他满圈的猪羊鸡,“2008年,我们全家人均纯收入24952元,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51%,光是种植业的人均纯收入就8900元呢。”
目前,该项目区已完成示范投资592.57万元,推广节水农业示范技术近20项,衬砌改造斗渠、农渠28条,渠道衬砌率达l00%,推广平地缩块面积2600亩以上,改造利用荒地近500亩。2008年,示范区综合节水率达到l0.8%,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2.8%,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辐射带动河套灌区6万亩农田,项目区小麦亩产平均提高20%。
不仅要科学用水,还要科学管水。这是项目组既定的规划之一。项目落户治丰村后,课题组即组织动员村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明确了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用水户代表审议通过了协会灌溉管理、工程管理、水费计收标准与使用、财务管理、奖惩等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按照多用水多缴费的原则,辅以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增强了农户节水意识,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立,做到了灌区用水公开、公正、透明,减少了农民水费支出,促进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为了让农民便捷的掌握用水情况,课题组结合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自行开发了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根据墒情实时数据和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为灌溉管理提供干旱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为水量调度及指定用水计划、发布与农业相关的墒情、水情信息,对农民灌溉、播种、收割等重要农事活动提供指导信息,彻底改变了过去灌区土壤墒情采集手段落后、实时性差、间隔周期长等状况,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大型灌区的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技术产品,为大型灌区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服务。该系统也填补了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空白,为灌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题组在农渠和毛渠上应用的文丘里量水槽,具有造价低、量水准确的特点,为协会管理和亩次计费奠定了基础。有了这种在灌区斗渠上的自动量水设施,农民通过计算机屏幕,就能知道自己田里的土壤需水量和已用水情况,让农民用上了“明白水”,协会管的是“清楚’水”。目前,该设备已在示范区推行286套。
一个节水改造技术项目,短短3年多的时间,就培植出示范样板,不仅带动了农民稳健致富,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课题。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