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河套灌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联合河灌中心工会党支部、总干渠分中心机关党支部共同开展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党日活动,这次党日活动主要是沿着总干渠开展学习调研,深切感受总书记对河套灌区的深情厚望,凝聚起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
作为一个刚刚入职水利系统的新人,我从活动计划发出之后就开始期待这次学习。虽然我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已有半年,每天为游客和到访来宾介绍着有千年基业河套灌区的配套渠系、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人工开挖母亲河,但是我从来没有实地走进她、了解她。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了讲解词,甚至还拓展钻研了讲解词之外的内容,对于总干渠的相关知识已烂熟于心,但当我真正走进她、目睹她时,无疑被这条改变地区经济的“命运河”、父老乡亲心目中的“幸福河”、名副其实的“最美家乡河”所震撼和感动,眼前流淌着的不仅仅是灌溉万顷良田的黄河水,是承载多少历史、乡愁和生态安澜的母亲河、是一方水土的记忆河,更是一条源源流淌着水利文化的二黄河。
这一整天,我感觉我的大脑都在重新绘制一幅画面,它将地图上,屏幕上的一条条线条填充起来,将一个个的图标丰满起来,让原本平面的总干渠,变得立体,鲜活的跃于我脑海。
行程的第一站是总干渠第五枢纽,我第一次了解到分水枢纽和枢纽的区别。看到了讲解词中总排干和总干渠的交叉渡槽,沙盘上两厘米左右的渡槽,将总干渠的渠水引到总排干水面之上,站在渡槽前的那座小桥上,我甚至不敢往下看,虽然渡槽里没有水,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当灌溉的时候这里交叉灌溉时的壮观场景。
沿着沿黄公路一路西行,我们看到了一条宽阔的渠道,车上大家都在讨论这是哪一条渠道,接近目的地时,我看到闸门上写着“泄水闸”,原来那就是我常给别人讲的总干渠泄水渠,当将理论走进实践时,我的兴奋油然而生,原来那条宽度不足一厘米的线条,现实中足有三四十米宽。工作人员接着介绍说,在泄水渠的入黄口还建设有挡黄闸,每年需要从泄水渠中倒引回大量的黄河凌汛水,将其输送到乌梁素海,以此实现乌梁素海的生态补水与水质置换,而此时我记忆中乌梁素海生态补水知识被又一次丰富起来。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套灌区后,我的讲解词里增加了很多新内容,比如总书记关注的“王土地”——王同春。这一次的学习之行,我看了与他有关的渠道,想象着百年前的王同春,是有着怎样超常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才能干出如此惊天伟业。
一天的车程,我们仅仅走了一半的总干渠,回家的路上,我独自感慨,60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那一群人,是抱着怎么样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踏上那样一条艰辛的开挖总干渠的道路。在当时他们也许不会意识到正是自己挖的那一锹锹泥沙,担起的一担担土,会变成日后这个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的大动脉。他们应该只是想让自己今天吃得苦、受的累变为河套大地上更多良田,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迎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
在结束行程后,我接待了来自同为全国三大灌区的安徽淠史杭灌区的客人,讲解中我巧妙地融入了河套灌区最大的渡槽内容,第一次感觉将实物与观众建立了连接,仿佛把我所看到的渡槽呈现在大家眼前,成就感满满;我讲述了总干渠两岸每隔四公里一处的水位采集点,每隔两公里一处的视频采集点,原本那一处简单的红蓝交接点并不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但这一刻它变得立体、变得生动起来。
这一次的总干渠之行,让我认识到我的讲解工作不在是单纯的背稿件,背讲解词,我要将更多的小细节,小故事融入其中,拓展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河套灌区的故事讲好,将河套水利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走进河套灌区,了解河套灌区。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 云楚涵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