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山中,那37年的坚守
来源: 时间:2015/01/12 点击: 【字体:

山中,那37年的坚守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水文站三个男人的故事

 

  一座小小的土房子孤独地静立在大山的怀抱中,一条绵延的河缓缓地从远处流过,又欢快地潺潺远去。3个已不再是壮年的男子守着那条河沟,守着那座孤零零的房子,更是守着他们的信念与责任,在那里生活着、工作着。

  这是记者未到大佘太水文站前对那里的粗略想象。

 

 (一)

  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出发,越野车走了一段柏油路后,驶上了弯弯曲曲的山中小路。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蛇行,1小时后,车子七拐八拐进了山中深处,在一条蜿蜒流淌着浅浅的水流旁,我们到了目的地——大佘太水文站。“这个水文测站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的比较早的一个水文站。现在河沟里水量不足一个流量。” 自治区水文总局局长生效友介绍着。

  这和我对这条河沟的想象几乎一样,只是河沟两旁低矮茂密的小草装扮了河沟,周围土色的山峦在小草的映衬下,给人一种老朋友般的感觉,也把立在沟坡上那座站房点缀的温情脉脉。
抬眼望去,一幢红砖砌就的,不算大的站房就在我们眼前。两个50多岁的男子一前一后小跑着迎过来,脸上挂满了笑容,不住地和我们握手说:“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走进站房。进门处是一个简单的厨房,右边屋里摆着3张单人床、两张桌子,左边屋子既是办公室也是饭厅,摆放着测流设备和饭桌。简陋的生活陈设和工作环境使我对这幢房子和住在这里的三位水文测工有了深入了解的愿望。

  “可以想见,生活在这里是清苦的。”我自言自语地说。

  “是啊,这个地方能见到的除了石头就是牛倌、羊倌。”56岁的刘栓小说,“刚来时感觉生活很不方便,最初点的煤油灯,后来点蜡烛,再后来用上了电灯,也能看上电视了,但还老是收不到台。”

  “他是我们的站长。”见刘栓小说开了,坐在一旁的尚茂林才渐渐放开了拘谨,指着刘栓小介绍。然后就和记者拉开了家常:“我们吃饭一直是自己做,仨人一起吃,谁回家就从自己家里拿来米和面。这儿离镇上23公里,以前路不好走,现在交通便利了。”

  “现在啥东西都能买到,自己也种些菜。想吃肉就自己出去买点。”一个双手沾着白面的人从厨房出来,说完话又进了厨房。

  “他叫武茂,你们来时他在厨房忙着做饭,我们仨人都是测工。”站长刘栓小说,“平时武茂做饭多,他厨艺比我俩好。”

  “现在都闲下来了,一过汛期就不用太担心了,就能回家看看了。汛期必须保证有两个人在岗位上,有洪水的时候必须仨人都在测站。我们打交道多一些的还是来附近种地的农民和放羊的牧民,他们一来,我们就能唠唠话,了解了解镇上的事了。”刘栓小接着说。

  “家里对你们这种长年生活在测站,关心不了家人的工作没有看法吗?”记者忍不住问道。

  “咋能没看法呢?一开始老是抱怨,回去给冷脸子,甚至还吵架。后来慢慢也习惯了,回去一次家里都挺高兴的。”刘栓小说,“再说,现在子女都长大了,也工作了,我们参加工作后就农转非了,现在我们每人每月3000多元工资,汛期还有400多元津贴,感觉也越来越好了。”

  “待在这儿这么多年,已经什么都习惯了,现在去人多的地方还不适应,嫌人多麻烦。”尚茂林说。


 

(二)

  大佘太水文站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承担着下游大佘太水库入库水位、流量的测、报、整理,降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刘栓小介绍着。

  这个测站成立于1980年1月,隶属巴彦淖尔市水文勘测局,属国家基本水文站,也是发源于固阳县的乌苏图勒河上唯一的水文站。乌苏图勒河在乌拉特前旗流入乌梁素海,全长116.5公里,流域面积1933平方公里,集水面积1837平方公里,测流断面距河口3.5公里。乌苏图勒系蒙古语,意为急流、水头。大佘太沟坡陡流急,汇流时间短,洪水过程陡涨陡落,一次洪水过程仅几小时。

  2011年,巴彦淖尔市水文勘测局利用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了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包括:站房96平方米,院落和进站道路硬化约350平方米,雨量观测场一处,雷达水位计一处,水文浮标测流缆道一处。

  刘栓小说:“过去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国家投资改变了这里的环境,又在旧段面上盖了新站房,条件真是好了。”

  “这么多年,你们仨‘光棍’是怎么相处的?”记者开玩笑地说。

  “我们仨人都是1957年出生的,一起工作、生活30多年了,3个人从没红过脸。你别说,30多年的夫妻闹离婚的很多,我们3个就离不开,一个人有事回了家,剩下的两个人还想得不行哩。” 尚茂林说。

  “从1977年参加工作后,一直没离开这个站,”刘栓小接过话茬说,“确实舍不得离开啊。”

  “这里最大问题就是没信号源,只能到处找有信号的地方接打电话。”刘栓小向记者坦言他们存在的困难。“但我们从来没有误了报汛,总是想办法及时把水情和汛情报出去。”

  “自治区水利厅正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建好后你们这里以后就不用再为没信号犯愁了。”生效友局长告诉他们。

  “那可就太好了,太好了。”3个大男人高兴得像孩子似的。


 

(三)

  让刘栓小他们最难忘怀的是1986年6月26日的一次大洪水。“平时,我们就是看水尺、记水位。要是在汛期,一晚上得看六七次。可是那天雨下得非常大,大佘太沟满沟的大水,当时的流量达700多立方米,我们从来都没见过,非常害怕。峰头过后,水面上翻着白浪,就像一个个落水的大骆驼翻滚着、跳跃着、嘶叫着一样。我们仨当时什么都顾不上,就想着尽快测出洪峰进站的流量数据,想着怎么把汛情赶快报出去。”刘栓小回忆着。

  3个人紧张地忙碌着,一个紧盯着水尺记录;一个不停地跑上跑下观测水位、水流流速、流向和波浪等;一个不歇气地向水文局报告着水情。沟岸上湿滑,稍不留神就会滑进洪水里了;站在水边,洪水翻着浪头,雨像鞭子似的打在身上,浇得眼睛都睁不开,随时都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那天可是紧张坏了,真怕有一点疏忽和遗漏,也真怕汛情报不出去。虽然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大的洪水,好在3个人配合默契,各司其职,及时准确地测出了洪水水位和流速。”刘栓小至今记忆犹新。

  “一辈子干下来,也挺喜欢这个工作的,就像有职业病了。有时候在家到打雷声,一晚上就睡不着觉,提心吊胆、心慌意乱的,真怕有洪水。要是在站里吧,反倒踏实些了。”

  “说实话,我们这也是为后代人打基础了。孤独寂寞近乎与世隔绝,没有点为啥要守在这儿的精神,真坚持不下去。”尚茂林有些激动。

  “是啊,没有这些淳朴的基层水文人,怎能支撑起水利事业?”生效友说。

  见记者有些好奇地看着屋后的鸡舍,刘栓小说:“我们平时打发简单的日子也有办法。过了汛期就闲点,但也更孤独了。这不,我们在站里养了400多只红公鸡,每只鸡成本就八九十元,4个多月就能出栏,一只鸡能买120块左右。纯收入每只鸡三四十块钱哩。”

  “说句心里话,如果水文站返聘我们,就继续干下去。要是不聘,就回去种地、放牧。”记者禁不住问起他们退休后的打算,3个人几乎同时说。

  正说着,武茂端出了自己的“成果”:冒着热气的馒头、清脆的小油菜和院子里摘得西红柿、小黄瓜等,像变戏法似的转眼间就摆了一桌子。

  “你们这么老远来看我们,真是比过年都高兴、感动啊!”3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念叨着……

  默默而又执着的37年守护,3个汉子把青春和人生书写在大山深处,书写在水利事业上。他们平静地守护着责任与信念,守护着他们平凡但又精彩的日子……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