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成效明显
我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刚性用水需求呈快速增加趋势,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提升和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尤为重要。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绿色发展,切实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灌区累计引黄农业用水215.9亿立方米,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实现连增。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供排水工程运行管理,按照长远规划和应急方案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市工业项目供排水需求。加强黄河水厂及一、二水厂的联合调度,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环境,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十二五”期间,统筹利用黄河凌汛水、灌溉间隙水,实施生态补水12.1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考核,进一步加大水功能区监管力度,重点完善了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体系,落实了各旗县区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监测工作,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累计封闭自备水源井547眼,封井率达到96%。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在2014年自治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被评为良好,在十二个盟市中排名第一。
客观审视我市水利现状,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方面将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上下功夫。全面做好农业、工业、城镇和生态供水,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在农业供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确立以供定需的思想,加强计划管理,实施精细调度,提高水的利用率,保障农牧业用水,在2018年完成“水权细化”及“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体系。在工业供水上,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工业供水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在居民供水上,加大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黄河水厂建设管理,建立工程建后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保障广大农牧民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在生态供水上,充分利用凌汛水、灌溉间隙水,发挥我市河湖渠沟密集、纵横交织的优势,建设灌排畅通的分凌补水通道,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第二,在强化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上下功夫。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节水“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同时,全面启动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以建设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网、地表水位和流量监测网、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网、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简称“四网一平台”)建设为载体的水资源管理监控体系建设,实施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水域监控,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在水资源节约管理方面,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充分利用全市300多个湖泊海子的宝贵湿地资源,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系统整治河湖海子,保证每年对湖泊、海子的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以上,构建河湖水库水系连通体系。
第三,在构建节水型社会上下功夫。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生产全过程,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一是全力抓好节水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覆盖农业、工业、生态、服务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等全行业的建设节水型社会总体规划,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连片种植、覆膜栽培等现代农业种植模式,推广滴灌喷灌、渠道防渗、测土配方施肥,压缩高耗水作物等农艺节水技术,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农业,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以上。三是建立循环工业用水体系。引导企业发展高效节水型工艺技术,改造落后的用水工艺和设备,提高中水重复利用水平。同时加大雨洪资源以及中水、再生水、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力度。四是做好生活用水节约工作。加大生活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节水意识,引导居民更换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设备。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和用水环节的浪费。
第四,在推进依法治水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职责,大力加强专职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着力提升水政执法效能。健全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机制,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转变职能为我市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总局水政处 白波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