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资源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
时间:
2015/03/27 点击:
次
【字体:
大 中 小】
加强水资源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月22日是第二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水利部确定的我国纪念 2015年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水的问题,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治水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市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依然突出,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及工业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保障城乡用水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是当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弘扬总干精神,按照“紧抓项目强基础、优化服务惠民生、创新管理提能力、深化改革增活力、壮大水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改革活水、项目兴水、依法治水”的各项任务目标,不断做优做活水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提高水利的综合能力。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是生态之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2014年我市仅仅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年争取到水利投资14.5亿元,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2015年继续抓住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排水改造、农田水利、给排水等重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全市水利投资突破15亿元,进一步夯实水利发展基础,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水资源配置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一是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加强临河一、二、三水厂的运行管理,抓好黄河水厂一期工程和城区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做好全市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确保工程效益持续发挥。二是农业供水要强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用加价”制度,加强计划管理,实施精细调度,保障农牧业生产用水。三是工业供水要紧紧把握全市“水煤组合”战略和工业发展布局,加强中水、再生水及黄河分凌水利用,提高工业项目用水保证率。四是生态供水要充分利用凌汛水、灌溉间隙水,发挥我市河湖渠沟密集、纵横交织的优势,建设灌排畅通的分凌补水通道,积极支持实施城市水系景观建设,加大引水入城入湖力度,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五是有序推进水权试点工作。在全面做好试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乌兰布和沈乌灌域一干渠为试点,积极推进灌区水权综合改革工作,力求在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制度建设、水价综合改革、灌溉节水等,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把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战略举措,逐步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倒逼机制。一是全面建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配套完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考核工作方案,把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正式纳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建立起政府统筹、水务部门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动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格局。二是全面加强取水许可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完善灌区农业用水水量分配方案,明确旗、县(区)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继续推行工业用水定额内的计划管理,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水资源费累进加价制度。对凡是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用水申请一律不予受理。三是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和扶持力度,有序推进水权试点和水权综合改革工作,切实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四是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对水资源论证超过三年没有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废止批复,对项目实际用水水源与批复不一致的,以及违规入河排污等现象,要按法律法规全面纠正,切实规范用水秩序。五是加大对水功能区的监管力度,加强水资源监控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从今年开始,凡是不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用水申请不予受理。全面清理各级排干沟上的排污口,凡是没有上污水处理设备或排水未实现达标排放的,一律关闭其入河排污口。六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实行区域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重指标控制,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超采区取水许可管理,对沿山超采区和限采区,不再审批和增加工业用水。七是主动抓好城镇供排水管理,落实好纳污总量控制红线,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城乡水体安全。八是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乌梁素海分凌补水能力,加快建立乌梁素海大循环体系,通过一增(增加分凌水补给量)一减(减少污水排放总量),提高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不断改善乌梁素海水环境。
围绕“水、绿、文化”三篇文章,着力推进水生态建设。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实行全市重点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60%以上,监测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52%以上。进一步强化地下水管理保护,继续开展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规取用地下水企业封闭企业自备井,实施封井减污。按照“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步伐,积极盯办《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审批,加大乌梁素海水生态项目争取力度。加大引水入城入湖力度,年内完成生态补水4亿立方米,持续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保持流失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万亩。加强灌区绿化造林,重点抓好总干渠沿线造林,推进总干渠绿化带建设。
关注水,就是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未来。水的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借此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滴水做起,珍惜水资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