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事 > 灌区要闻 >
“改”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 时间:2010/09/26 点击: 【字体:

“改”出一片新天地
——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改造素描

                    本报记者  苏冠群    通讯员   何军                9月3日发表在《中国水利报》

  金秋八月,内蒙古河套灌区瓜果飘香。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走进灌区深处,衬砌好的渠道宽敞整齐,金色的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欢快地流淌,在灰白色砌块护卫下,穿过精致的闸门,滋润着广袤的良田。

  河套灌区自1998年进入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特别是2007年开始,国家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到2009年底,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近十年累计投资8.2亿元。目前,在衬砌杨家河、义和、永济等支渠以上渠道155公里,整治总干渠、总排干沟等骨干渠沟1194公里,配套支以上骨干建筑物635座的基础上,今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将达到1.5亿元。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也是一片青春焕发的土地。节水改造,必将改出一片新天地。

                             节水改造

  河套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引黄控制面积1680万亩,灌溉面积860多万亩,农业人口110万,多年平均引黄水量50亿立方米,约占黄河过境流量的1/6,是黄河上中游最大的用水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历了开创一首制引水灌溉、初步实现灌排配套两个发展阶段之后,特别是进入1998年开始的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以来,灌区上下认真贯彻水利部 “两改一提高”精神,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使灌排配套的骨干工程体系逐步完善。到目前,建成各类水工建筑物13.2万座,各级灌排水渠(沟)道10.3万条、6.3万公里,水利固定资产近18亿元。
近年来,在以节水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建设高潮中,不少骨干渠系得到有效整治,使这些服役几十年的“老兵”焕发了青春。

  1959年开工,1961年竣工的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设计过闸流量为313立方米/秒,设计控制灌溉面积303万亩,是河套灌区输水大动脉上的一座重要工程。在经历了40年的风霜之后,于2000年进行了进行除险加固,新建了上游铺盖,并将右翼墙由浆砌石改为钢筋砼。重新浇筑了一条长97米,深18米的截渗墙。有效地解决了节制闸渗径短路的问题,并对闸前500米渠道进行衬砌,进一步提高了防渗能力。去年8月,一座总装机容量为1.05万千瓦的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开工建设,到明年建成后,不仅灌溉期年发电量可达3317万度,而且还可有效解决节制闸落差超标的问题,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同时也成为“二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对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起到带动作用。

  永济渠是河套灌区最古老的灌溉渠道之一,2005年至2006年,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实施中,对永济干渠29公里进行衬砌之后,渠道阴渗减少,改善了灌区土地盐碱化,提高了渠道运行的安全性,减少了维护费用,而且使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88提高到0.92,年节水2000多万方……

                            综合效益

  一份努力,一分收获。通过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整治及建筑配套,使河套灌区灌排系统逐步实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排水等环节全面节水,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缓减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同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京津风沙源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被灌区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节水效益。在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河套灌区还大力推行田间节水灌溉,将灌区灌水畦块缩小到0.5亩以下,逐步推行一亩3畦,推广喷灌、滴灌、畦灌膜上灌、沟灌、水平灌溉等田间节水技术。目前,已实施的衬砌段落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了0.156。如杨家河干渠,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过去的0.74提高到现在的0.91,年均节水量3500万方,节约水费109万元。据统计, 2000年以来通过工程、管理及综合措施,全灌区累计节水达30多亿 m3。

  ——工程效益。从1998年至2009年,通过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大型骨干建筑物的改造、重建,运行工况明显改善,全灌区工程完好率由61.6%提高到目前的73.8%。同时,也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逐步构建 “三个体系”(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行政管理体制体系、与灌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体系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服务体系)提供了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效益。通过灌区节水改造,使大大改善了土壤种植条件,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灌区油料、番茄、蔬菜等高效节水农作物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75.66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458万亩,粮经比由8:2调整为6:4,粮油总产量增加15%,水分生产率提高20%;灌区GDP总值由1998年104.3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22亿元,增长400%;农民纯收入由1998年的2268元,增加到2009年的8066元,增长256%;灌区粮食总产量由1998年的33.44亿斤增加到2009年的49亿斤,增长46.5%。

  ——生态效益。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通过灌溉渠系防渗措施和营造防护林工程的实施,灌区的渠道和建筑物周边逐渐形成了渠、沟、路、林、田相配套的格局,不仅能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潜水蒸发显著减少,还能固土、防风、护堤,增强区域性气候调整能力和水份涵养能力,起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减少污染和有利于禽鸟生存和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

                            广阔前景

  河套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距离2000年全国第一家经水利部批复的大型灌区整体规划(《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据统计,从1998至2009年,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下达计划投资仅占节水规划总投资61.2亿元的13.39%,已经完成的635座骨干渠系建筑物进行了重建、维修和加固,只占规划3452座的18.4%。这些节水效益较好的地上渠段和影响工程运行的病险工程、“卡脖子”经过整治改造后,虽然局部效益明显,但从灌区整体来看,渠道输水水量损失大、建筑物老化失修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灌区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为尽快实现规划目标,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河套灌区根据水利部《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2009~2020年)》精神,已编制完成了《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了自治区水利厅审查。今年5月,灌区所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式全面启动。

  目前,国家对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已由过去每年2500万元,陆续增加到2009年的8599万元。据已下达的投资计划显示,今年的投入将达到1.5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灌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灌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