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水利 借智兴文化
------河灌总局邀请文化名人共商
河套水利文化元素在水工建筑物中的表现方式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市水设院举行。河套灌区管理总局科技文化处与市水设院共同邀请市内著名作家、诗人和书画名人等与该院设计人员及总局工程处、农牧处负责人一起座谈讨论河套水利文化元素在水工建筑物中的表现方式。
河套灌区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灌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工建筑物是体现其文化特色的主要载体。灌区现行使用的数以十万计的水工建筑物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面临新一轮更新期。为了使河套水工建筑物更具有区域特色,充分体现深厚的河套水利文化底蕴,总局科技文化处、市水设院认为应该广借外智,遍访名贤,邀请文化名人就水工建筑物的设计中如何体现河套水利文化元素与水设院的设计人员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艺术家们诚恳建言,要将河套水工建筑的文化特色纳入到河套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特征,规划设计中努力做到水工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个体与群体的结合,要充分依托水利资源,结合建筑物周边环境,通过以水造景、以石造景、以草木造景、以墙造景、以建筑物造景、以书法、字画造景等多种方式展现河套水利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大型工程、枢纽工程和城市水利工程设计、建设中注重应用具有鲜明河套文化元素的书画、雕塑等形式,打造水工建筑景观小品。要充分彰显河套灌区独特文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开发“黄河观凌”、“黄河戏浪”等旅游项目,挖潜水工建筑物的多种功能。
通过座谈,使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拓展了思路,启迪了智慧,水利工程设计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河套水利文化元素在水工建筑物中充分体现,是对河套水利文化体系建设的补充与完善。座谈会上,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我市的文化名人互相交换了联系电话,设计院领导明确表示:今后重大水工设计项目事先都要向文化名人通报,广泛征求意见,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总局科技文化处提议参会的文化名人和市水设院的设计人员将其在会上的发言通过进一步思考整理成论文,条件成熟后编辑出版论文专集,将河套水利文化元素融入工程设计的探讨推向深入。
科技文化处 王东胜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