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绿化灌区 富裕职工 保护工程 ——河灌总局系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今年春季,围绕市委、政府迎庆创城的总体部署和河灌总局提出的“创新机制、绿化灌区、富裕职工、保护工程”的总体思路,总局系统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累计完成栽植高杆26万株,灌木10万株,育苗340亩,灌区绿化五年规划进入快速实施阶段,呈现出四大主要特点:
一是规划先行,注重实效。植树造林是固堤护岸、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有效举措。河灌总局主要领导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机制、富裕职工、政策扶持、绿化灌区”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关于“创新机制、绿化灌区”五年规划的实施意见。从2008年开始,将利用5年时间,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大力实施百万株林木上堤工程,实现灌区的国管水利工程的渠沟(道)全面覆盖,努力向渠沟绿荫化、枢纽景观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水利文化建设,把灌区水利工程建成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绿化带、风景带、旅游带和经济带,逐步实现“渠沟稳定、防汛固基、景观美化、人水和谐”的目标,为创建生态市、建设新农村、富民富职工做出新贡献。规划实施两年来,全灌区累计种植高杆42万多株,灌木23.46万株,育苗590亩,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
二是创新机制,实现共赢。河套灌区现有总干渠、总排干沟各1条,干渠(沟)25条,分干渠(沟)107条,总长度达到4000多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工程管护地资源,为造林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调动职工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河灌总局实行了“谁造归谁、审批采伐、伐一补三”的工作机制,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灌区职工可以在所有的国管渠道上进行植树造林;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国有水利工程用地不被侵占的前提下,也积极鼓励渠沟道周边农民参与造林,实行谁造林归谁所有。在此政策的引导下,今年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灌区造林,仅个人造林就达到9万多株,实现了单位、个人的双赢。
同时,建立了“部门引导、项目带动、干群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国管渠道的重点段落和分干渠以上的各枢纽造林以及景观绿化,由所辖管理局直接负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总局和各管理局每年安排专门造林经费,实行按比例分配捆绑使用,同时依靠全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工程建设资金和物资,增加技术和劳务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精心组织,科学造林。为提高造林质量,今年重点从以下主要环节严格把关,做到高标准实施。在造林组织上,抓住“植树节”的有利时机,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植树造林,同时鼓励干部职工承包渠沟的绿化造林,实行义务造林和有偿造林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了造林步伐;在造林重点上,根据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新植造段落,优先安排新整治工程,涉及渠堤安全的重点部分,总干、总排干、干、分干渠各枢纽工程和各扬水站上下游各200米范围,特别是列入市政府“新亮美”工程范围的总干、北边、永济、永刚渠作为重点植造段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突破,加快实施。今年,在总干、北边、永济、永刚渠上安排了4.35万株高杆种植任务;在技术操作上,改变传统造林方式,积极引进新的造林技术和工艺,提前对确定为新造林的渠沟段落进行造林地的土地整理、引水设施配套、浇水压碱等准备工作;对未衬砌的渠道,采取先降旱台、增加造林空间(2-3行)、加宽渠堤的办法,做到了按行距开沟,按株距定点打坑。同时,严格按照种苗栽培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科学设计、严格施工;在树种选择上,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适应性强、景观效果好、品种多样性等因素,乔木以国槐、垂柳、新疆柳、小美旱为主;灌木以丁香、刺玫、红柳为主;盐碱渠沟段种植柳树、刺槐等抗盐碱树种,切实做到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在后期管护上,对于个人植造部分,本着“谁植造、谁管护”的原则进行管护。对集体部分,确定专人,分段管护,除草、剪枝、浇水、打药等管理工作做到适时到位,确保林木的成活率。
四是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为确保造林工作的整体推进,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明晰的原则,对总干渠、总排干沟、干渠、干沟、分干渠的绿化由各管理局负责;分干沟由各旗县区水务局负责;乌梁素海环海绿化由水务公司负责;支以下渠沟由群管组织负责。建立了分级负责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具体人员负责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造林工作责任体系,确保植树造林工作按计划推进,力争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河灌总局将植树造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每年进行三次以上的定期督查,植树期间查进度、种植质量和数量、管护措施及合同,夏季查成活率,秋冬季查保存率,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经费兑现,奖优罚劣。
随着灌区绿化五年规划的稳步实施,以总干渠、总排干及各大干渠、支渠形成的渠系绿化带、风景线,将更加扮靓巴彦淖尔大地。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