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发展纪实 走进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院落花圃中一头黑色大理石雕成的抵牛矗立在红色底座上,它是工作在这里的水利干部职工勤奋踏实的精神象征。2007年9月,原农垦水电局上划一干灌域管理局统一管理,一干灌域管理局同时更名为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蒙语音译词“乌兰布和”的汉语意思为“红色的公牛”,由此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成了名副其实的“水牛”。两年多来,这头“初生牛犊”牛劲十足,发展得越来越牛。 乌兰布和管理局 王粼
供水服务俯首为牛
2009年是农垦水电局上划后管理机制真正得以理顺的第一年,管理局及时提出:在供水上以优质服务为主线,以严格管理为基础,实行灵活调度、效益优先的配水方式;测流量水上严格执行互监共测、签字认可制度,坚决做到计量准确、公开公正;在收费中严格水费计收规定,充分发挥灌域内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协会的合作,坚决做到量准收足、应收尽收。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赢得灌户的认可与信赖。
这一年,从入春后灌域内一直未形成有效降水,是近20年来降雨量最少的一年,累计降雨不足10毫米。进入夏季,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持续出现,进入七月份又遭遇历年不遇的黄河来水减少,灌溉水源供水能力严重不足。三因并现,使得灌域内土壤墒情总体较差,亩均灌溉用水量明显增大。在旱情严竣的形势下,管理局以“防旱、抗旱、避旱、减旱,把来水不足带来的减产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作为供水服务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通过合理调配、适时调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保障了关键时期连续、可靠供水,保证了灌域内92.8万亩农田适时灌溉,保证了各类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由于供水服务到位,乌兰布和灌域在大旱之下获得了大丰收。小麦平均亩产量比上年提高10%-20%,过去亩产小麦800斤左右的土地产量上到了千斤。由于供水及时,服务周到,水费预收工作十分顺利,全局于8月底足额完成了全年1800万元水费预收任务。
这一年,乌兰布和灌域共引水6.523亿立米,比上年多引水4900万立米;共浇地311.24万亩次,浇地效率388亩/Q•日;灌域每万方水费304元,比计划提高了12元;实际水费收入1912万元,较上年增加300余万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工程建管力冲斗牛
在河套灌区横向做比,乌兰布和灌域的整体工程条件较差,在几次大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原一干灌域都未列入改造范围,原农垦水电局管理的乌兰布和沙区灌域更在范围之外。农垦水电局上划管理后开展的工程普查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区灌域内干渠、分干渠上共有水工建筑物23座,其中无一座一类建造物,二类建造物也仅有几座。这里的水利工程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这些工程普遍设计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后来受资金投入、历史欠账等因素影响,灌溉渠系、建筑物和设备老化损毁现象日趋严重,绝大多数工程带病运行,仅靠简单维修勉强维持低水平运转,因险情出现而打乱行水秩序的情况时有发生。
农垦水电局上划管理后,工程投资机制开始理顺,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开始向乌兰布和灌域倾斜。2009年以来已完成节水改造投资1259.5万元,预计今年可争取到节水改造投资2800万元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按照计划到2011年该局的224.8㎞国管渠道和46.1㎞国管沟道将全部完成整治,到2012年49座国管水闸全部完成重建或大修,整体达到Ⅱ类以上标准。在积极争取节水改造投资的同时,为保障正常灌溉和安全供水,管理局同时在岁修养护上大力投入。2009年完成岁修养护投资38.3万元,同时完成在黄河防凌应急抢险中形成的水毁工程修复加固投资16万元。今年全局的工程岁修养护经费完全自筹,把三大业务费的80%用来岁修养护,完成投资75.6万元。这些工程实施以来,管理局为灌户输配水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利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水量调控能力和供水的灵活性、可靠性明显提高。
在工程管护上,管理局制定了更高层次的目标,要由“管理工程”向“生态工程”延伸,大力实施“让堤防绿起来,让渠道美起来,让职工富起来”的林木上堤工程,努力向渠沟绿荫化、设施景观化方向发展。在基本消除了国管渠道空白段落,大体实现了护渠林带全覆盖的情况下,结合渠道老化林木更新改造,该局充分挖掘渠道植造资源。 2009年共植树31800株,2010年又植造乔木28000株,灌木10000株。为了降低今后的造林成本,该局同步将育苗纳入规划,实行“自栽自有、自育自用、造育并举”的新举措。继2009年育苗65亩后,2010年再育苗50亩,是总局系统育苗较多的单位,占河套灌区当年育苗计划总任务的1/3。
发展前景掌执牛耳
如今的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拥有河套灌区沿用至今最早开挖的渠道——东风分干渠;拥有最大的控制灌溉面积——620万亩;拥有最多的生态供水对象—— 55个较大的湖泊;拥有乐观的工业供水前景——到2020年工业用水量每天达到20万m³;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土地4022亩,水面4771亩。
面对众多的水资源需求,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因地制宜做出了发展规划:坚持以水为主、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措施,采取水费收入和多种经营“两个轮子”运行的策略,以水费收入为主、多种经营收入为辅的经营方式,达到强局富所惠职工的总体目标。
在农业供水上,乌兰布和沙漠在巴彦淖尔境内的总土地面积为506万亩,其中有宜耕地278.7万亩,占沙区总面积的55.1%。按照优化开发规划,用来重点发展种植业的面积为164万亩,现有灌溉面积仅78万亩。这些土地大部分具有引黄灌溉条件,相当一部分可自流灌溉。只要水量允许,沙区的黄灌面积可扩大到100万亩以上。
在生态供水上,灌域内有较大的海子55个,水域总面积17万亩。每年利用非灌溉期或灌溉用水不紧张期向这些湖泊湿地进行补水,按50天行水期、渠首平均流量30m³/s计算,年补水总量可达1.3亿方。同时在面积500亩以上的海子上修建引提水工程,建成长藤结瓜式的众多平原水库,进行水资源以丰补欠和多层次利用,可实现用水单位、供水单位和社会的多重效益,促进沙区良性发展。另外,按照规划乌兰布和沙区林业生态建设用地面积为240万亩,每年将新开发0.4万亩生态林草基地,年增加需水量在100万立米左右。
在工业供水上,随着磴口工业园区落地企业的不断增加,前景十分乐观。据磴口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预测到2020年总用水量为23.6万 m³/d,其中三类工业(化工工业)用水16.0万m³/d。根据磴口县工农牧业用水现状和“十一五”期间磴口县水资源配置方案,今后磴口县对重大工业企业用水将实行严格控制开采使用地下水,控制使用黄河水,鼓励使用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中水的政策。对此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计划扩大水域湿地,利用海子及扩大的水域湿地进行贮蓄水量,积极争取附近企业园区的供水项目。
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上,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目前拥有耕地4022亩,水面4771亩,另有经济林地2090亩,生态园治理区5000亩,果园300亩,待开垦土地约6000亩。这些水土资源为集约化、规模性经营创造了条件。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立足现有水土资源,提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将土地和水面资源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这些水土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经反复测算和论证,提出在十年内建成四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分别为种植业基地、水产养殖业基地、沙产业生态园基地和林果业基地,逐步形成以水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
谈到发展前景,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主持全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何宝成说:乌兰布和管理局要想发展、实现“二次创业”,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坚持管理、服务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努力和市场接轨,实现从管理向经营转变,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从简单经营向市场运作转变。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统筹考虑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在确保农业供水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的使用价值,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管理中提升经营,在经营中体现服务,把自身的发展和地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来发展壮大自身,同时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